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大学建造“赝品”博物馆?只是赝品展示馆

李姝婧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近日,重庆大学刚刚新建的博物馆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座耗资670万的高校博物馆在开馆后不久就因馆藏文物的真假问题受到了全网质疑。博物馆作为一座公共教育机构,其真实性是它的底线,也是立身之本。它应该是神圣的,而并非某个人或机构为自身利益所利用的工具。一切博物馆都应该恪守底线、遵循博物馆职业道德。


“赝品”博物馆?非也


我们似乎听过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但是“赝品”博物馆还是首次听说。在权威的鉴定结果还没有公布前,我们不去探讨重庆大学建造的这座博物馆中文物的真伪问题,但就“赝品”博物馆这个说法可以作一探讨。赝品(通常大众更习惯称为假货)顾名思义,是伪造的文物。是以获利为目的;以欺骗为手段;以粗制滥造为特点的产物。因此这里说的赝品,不包含博物馆中陈列的复制品以及具有高水平模仿的艺术品。那么一座充满“赝品”的博物馆,还能称之为博物馆吗?



博物馆一词,来源于晚清报人、思想家王韬先生。1867年王韬访问英国,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等机构后发出这样的感叹:“盖人限于方域,阻于时代,足迹不能遍历五洲,见闻不能追及千古;虽读书知有是物,究未得一睹形象,故有遇之于目而仍不知为何名者。”他首次提出用“博物馆”对译“museum”一词。



在王韬先生的眼中,博物馆是一个透过物证来解决人类获取知识局限性的机构。尽管100多年过去,博物馆的意义价值有很多诠释,但追求物证的真实性,记录真实的历史信息这一点没有变,也不会变。真实性,既是博物馆的主要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因为博物馆的核心是文物,文物是历史最原始、最直接的见证物。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提到文物对研究历史有三个重要的作用:即证史、补史、正史。意思是文物证实原先的文献记载是正确的、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纠正历史文献的谬误。


除了历史研究价值外,还有艺术价值等。笔者认为,“赝品”博物馆的称呼已然违背了博物馆文物真实性的原则,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一座博物馆中的文物都是赝品,那么也就不应该叫做博物馆,尤其充斥着明显粗制滥造、违背基本历史知识的赝品聚集地,更不应该叫做博物馆,而仅是一个“赝品”陈列或展示馆罢了。



高校博物馆的初心与使命


博物馆的分类有很多种,按照管理方分类可分为政府博物馆、大学博物馆(也称高校博物馆)、私人博物馆等。我们常说,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大学。博物馆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也颇有渊源。世界上第一个近现代公共博物馆——阿仕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就在英国牛津大学建立,这是我们熟知的“museum”一词被首次使用。而中国近代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创立时作为南通师范学院的附属机构。可以看到,尽管公众把博物馆更多当作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但博物馆与高校之间仿佛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有大约有20座博物馆在高等院校中建立。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掀起了一波高校博物馆的建设高潮。例如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印刷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等50余座博物馆都在这段时间建成。而随着2015年“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和要求的提出,对高校博物馆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成为大学建设的标杆。高校博物馆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2018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最新《博物馆名录》显示,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5354家,其中大学博物馆75座。截止2018年7月,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42所大学中,拥有高校博物馆的大学22所,共有大学博物馆30座。大学博物馆,作为大学的一个文化符号,在高校的发展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对于高校博物馆的意义,我国早在2011年就已明确。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是我国较早关于高校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文件。其中明确表示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一段表述明确了高校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组织机构对高校建设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因此,高校想建立一座博物馆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回上热搜的重庆大学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5年开始对筹备重庆大学博物馆和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进行可行性论证。本是一件好事,但效果显然很明显。大众的争议从文物的真伪到这座博物馆建成的背后是否隐藏了一些不合理的程序,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校博物馆的一些乱象。


重庆大学博物馆 现已暂停开放


并且,这其实并不是单一的事例。据报道,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北京师范大学古陶瓷博物馆等高校都曾经陷入类似的“赝品门”。高校本是求真之地,却因为这样的荒谬之事损害学校的声誉,对高校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我们不是不能看仿品,而是不能容忍以假乱真颠倒黑白的乱象在博物馆出现,甚至在高校盛行。守护好高校博物馆的初心和使命,警惕这样的乱象在高校再次发生迫在眉睫。


博物馆快速增长下的“担忧”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增长趋势很快。目前每年以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全国已经备案的5354家博物馆中,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到1595家,成为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近几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掀起的“博物馆热”也让博物馆成为观众打卡必去之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出台了许多促进博物馆发展的政策。例如2015年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2017年《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对引导、规范我国博物馆发展做了政策上的布局。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其并不完善,尤其是对文物鉴定、文物捐赠等方面还有很多漏洞。重庆大学博物馆的风波正是反映出了我国在这些方面必须出台细致的规定。严格鉴定、捐赠等方面的程序,堵住漏洞才能更好的引导发展,不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非国有博物馆,都应该践行博物馆职业道德,不接收不明来源或者来源并不合法的藏品。


当下社会对文物、博物馆的敬畏之心还不够。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历史都不够尊重,那我们又如何面向未来?重庆大学博物馆的热搜很快就会被新的信息所掩盖,但其现象背后必须要引起社会的深思。


参考来源:

柴婧《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博物馆认知与构建》

国家文物局官网

傅林、夏志刚《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定位及职能探析》


END


责   编 | 李姝婧

美   编 | 赵   航


推荐阅读

新的“博物馆定义”来了!中国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之路

博物馆想成为“网红”,却没想过代价

去博物馆,拍还是不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